
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境界论的第五组话语是“饥餐困眠”炒股配资找配资。“饥餐困眠”话语系列主要有“饥餐困眠”“日用是道”“随缘适性”“平常心是道”“无事是贵人”等。
第三首表现作者饥餐困眠,随缘自足的主张。洪州禅主张“平常心是道”,注重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开悟,“何谓平常心?无造作,无是非,无取舍,无断常,无凡无圣”(《传灯》卷二十八《道一》),“着衣吃饭,长养圣胎,任运过时,更有何事”(《五灯会元》卷三《道一》)。
马祖弟子大珠慧海进一步说明了饥餐困眠这种最平常的生活,只要任其自然,也就是开悟的境界。源律师问他修道时“如何用功”,他以“饥来吃饭,困来即眠”作答,并说明这种“用功”与一般人不同,因为一般人“吃饭时不肯吃饭,百般须索;睡时不肯睡,千般计较”(《入道顿悟要门》)。 临济继承这一思想,提倡“随缘消旧业,任运着衣裳。要行即行,要坐即坐”,“不如无事休歇去。饥来吃饭,睡来合眼,愚人笑我,智乃知焉”(《临济录》)。
在临济宗禅人看来,“牛头未见四祖时”是“披席把碗”,见了四祖之后仍是“披席把碗”(《五灯会元》卷十一《延沼》)。 菩萨未成佛时是“众生”,成佛之后也还是“众生”(同上《省念》)。 悟前悟后的心境大为不同,形式上却并不需要有什么变化。如果说修道之人还有所“用心”的话,那么不外是“光剃头,净洗钵”(同上《智嵩》)。寒时向火,热时取凉。袈裟随意搭晒,丝毫不假安排,颇有懒残没有功夫为俗人拭涕的风致。
展开剩余59%第四首表达莫向外觅、有求皆苦的感悟。“觅佛汉”如过江之鲫,“闲道人”却凤毛麟角。因此,一部《临济录》,反复强调“无佛可求,无道可成,无法可得”,强调要止息向外的一切寻求。从这个视点来看,纵使是棒喝交驰,也不过是接引学人的方便,不可胶着于棒喝。第四句翻转一层:纵使废除方便,也仍然不是“天真”的无事人。诗用遮遣法,将悖离“天真”的事相一一否定,究竟怎样才是“天真”,则留给读者自己去参悟。(《碧岩录》第四十一则:“如药性所忌之物,故将去试验相似,所以雪窦道‘药忌何须鉴作家’。”)
第五首教导学人不要依靠师家。砂里无油,喻经文中没有真义。学人依赖师家讲授经文,就像孩童仰仗大人嚼烂饭粒喂食那样,被嚼的饭营养尽失,喻经过师家咀嚼的经文,只是一堆糟粕。参禅者日后顿悟,知道好恶深浅之后,就会明白师父这样做不过是灰土头面化导学人的方便而已。《临济录》说:“有一般不识好恶,向教中取意度商量,成于句义,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,吐过与别人。”守芝直步临济,充分表露了对学人自证自悟的殷切期待。
“无事是贵人”,旨在息却驰求之心,但是却并不意味着沉溺于一潭死水的断灭空。六祖慧能告诫学人:“善知识,莫闻吾说空,便即着空。”(《坛经·般若品》)无心之境固然好,但如果是一种枯木死水的状态,就堕入了顽空,因此临济提醒学人:“大德,山僧说向外无法,学人不会,便即向里作解,便即倚壁坐,舌拄上腭,湛然不动。取此为是祖门佛法,也大错。是尔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,尔即认他无明为郎主。古人云:‘湛湛黑暗深坑,实可怖畏。’此之是也。”僧问首山什么是“寂寂惺惺”的人,首山说:“莫向白云深处坐,切忌寒灰煨煞人。”(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八《省念》)在白云深处,像枯木寒灰一样静坐,也照样能够“煨”杀慧命。因此,一方面强调地事是贵人,一方面又注意对断灭空的遣除,使大休大歇的无事之人,呈显出随处作主、触事而真的悟者生涯。
摘自吴言生《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》炒股配资找配资
发布于:陕西省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